在中国教育改革的漫漫长路上,每一次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都显得尤为珍贵。《十三邀》第六期节目中,许知远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的对话,为大众打开了一扇观察和探讨教育的新窗口。通过这扇窗,我们不仅看到了当前教育体系的困境,也听到了来自教育一线的思考。当然,纪录片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对话,更在于它呈现了教育现场的真实面貌。镜头中,长沙县中学生们对未来的提问,折射出了整个时代年轻人的困惑与期待。节目的结尾,是一群高三学生在高考冲刺前的一段歌唱。这个画面恍如时光隧道,让很多观众瞬间回到了自己的高中岁月。那些曾经的忐忑、期待、迷茫和热血,仿佛就在昨日。尽管这是一期聚焦县域教育的纪录片,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通过对县中学生这个群体的关注,它也在进行深度探索:什么是教育的本质?01应试教育太卷了“国内教育是否真的太卷了?”面对一位学生的直白提问,林小英毫不犹豫地回答:“就是。”这个简短有力的回应,背后是无数个被题海淹没的日日夜夜,道出了无数学生、家长,乃至教育工作者的心声。林小英在节目中谈到,当前的教育系统过于注重升学预备,而忽视了教育的其他重要维度。“基础教育应该完成两个使命:基础性和预备性。”她说,“但现在的教育系统似乎只为升学做预备。”这番话直指当前教育体系的痛点——过度的应试倾向挤压了教育的其他功能。教育的本质,不只是分数。教育应该为每个人的一生打下基础,而不仅仅是为了升学。林小英提出了一个富有洞见观点:学校应该留出空间,让学生学会“玩”的本领。这看似无用,实则是艺术的源泉,是在除了卷学历以外找到更多出路和可能性的一把钥匙。“你说唱歌有好处吗?听音乐有好处吗?但是无用之大用啊,对吧?无用之用才是大用啊。”林小英认为,这些看似无用的能力,在高中阶段就已经被斩断了可能性。她观察到,高三学生的状态与高一学生有明显差异,教育似乎在短短三年内就改变了一个人。面对这样的困境,林小英提出了她的教育理念:尊重个体差异,激发多元潜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能开出一朵花来。"她鼓励学生寻找自己的平衡点,不要被单一的评价标准所束缚。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分数和学历,而在于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价值的能力。林小英说:“如果你一生做的所有事情都只是为了谋生,你这一生就是个苦役。”这句话犹如当头棒喝,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节目接近尾声的时候,节目摄制组和林小英的对话也很有意思。林小英回答摄制组工作人员说:“给你三天没有手机,你试试看,你觉得你跟这个世界怎么相处?你会玩泥巴吗?你会。自己随便瞎走吗?可是这个东西啊,它真的没有办法说演化成某一个科目。”02被忽视的群体:县中学生,二本学生林小英的教育理念,深深植根于她的个人经历。节目通过许知远与林小英的对话,为观众提供更真实、客观的视角。从农村走出,经历教育的重重关卡,最终成为北大教授的林小英,用自身经历诠释了教育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她的成长之路充满了挑战,出生在偏远农村,基础教育资源匮乏,与城市学生存在巨大差距。此外,还有地理意义上的难和被排斥带来的羞耻感。她出生的村庄与行政归属地之间隔着一片大水库,小时候只能就近上学,但又因学籍制度问题经常被学校”请出去“。正是这些艰难的经历,塑造了林小英对教育问题的敏感和批判性思考,也成为她日后致力于教育研究的原动力。不过,在县中学生这个群体中,林小英的路径,教育改变命运的案例并不普遍。林小英的研究显示,中国2000多个县容纳了全国50%以上的学生。这些学生的教育状况,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的面貌和发展。然而,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他们却常常被边缘化。在《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一书中,林小英曾记录了她在富士康工厂调研时的发现:“这些工人基本上都是县中的孩子。”她问这些年轻人在学校的感受,得到的回答是"在学校里,是不被期待的。"这种被忽视、被放弃的感觉,恰恰反映了我们教育体系和社会价值观的一个深层次问题——过度强调学历和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元潜能。这种偏差一定程度上渗透到了社会的价值判断中。例如近期关于”为什么国内没有二本综艺“的讨论,恰恰揭示了这一问题的普遍性。表面上,这似乎是在质疑综艺节目的嘉宾选择标准,但深层次来看,这反映了我们社会长期以来对高学历的过度推崇。在这些热门综艺里面,为了展现素人嘉宾的魅力,往往会试图全方位的呈现他们的学历背景、人物性格、兴趣爱好……然而当所有信息摆上桌面,学历背景仍然成为最易被讨论的一环。这种现象反映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教育和社会环境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判断标准。这种单一的"信息筛选"机制生长于教育体制和社会文化中,以至于我们已难以逃脱。回到《十三邀》节目中,这种单一的价值标准从迷茫的县中学生口中一一问出:“学历在前途方面起决定作用吗?”“学习就是为了让自己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就是把那些很差的人甩一大截。”“只有优秀的人才配得上更好的生活。”“如果你学历不高的话,你就没有(未来),这一辈子就完了。”对于这些问题,林小英锐利地指出了当前教育体系的功利化倾向给学生带来的迷茫和困惑,在节目里给出了她的回答:人的一生不是成绩分数所能定义的,你要把自己给就出来,要学会去进行自我探索,去认识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开出一朵花来……对我而言,《十三邀》其独特之处在于,不仅在于让我们看见了世界上这么多不同的灵魂,也通过这些嘉宾的视角和经历,巧妙地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群体。这些嘉宾不仅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他们成为了连接观众与那些常被忽视群体的桥梁。通过他们的叙述和洞见,《十三邀》让那些平常不为人注意的声音得以被听见。在往季《十三邀》里,教师黄灯也曾谈及了有关二本学生的教育。作为同样是从平凡的家庭条件中自学考试获得本科文凭的一员,黄灯的经历让她对教育的力量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意识到教育的不公平和局限性。那期节目对于二本学生的描述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讨论,还有这些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黄灯认为,这些学生的故事和经历是中国社会变化的缩影,他们的声音应该被听见和关注。而本期的林小英则是谈论县城中学的教育。节目通过与教育界的人进行对话,展现出了大众主流意识之外的一些人以及他们的教育思想。林小英在调研中遇到的许多感人的校长都是本地人,他们对当地有深厚的感情,能够真正理解并解决当地教育的问题。县域教育,应该重视在地力量,尊重地方特色。通过许知远与林小英的对话,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并思考教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正如林小英在她的书中说,也许最朴素、最真挚的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教育是在生命和生命之间的互动中完成的,很多教育的结果是无法用成绩或者数据来衡量的。并不是只有成绩才是我们所看到的真实,才是我们应该得到的数据,情感和关系的养育也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03教育的平衡:嵌入与脱嵌林小英在《躺不平的千禧一代》一书的序言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概念:嵌入与脱嵌的关系。她写道:“让自己内嵌于这个世界与他人广泛共鸣,又让自己脱嵌于这个世界与自我独立相伴,这大概是我们此生的进退应对之道。”这段话其实正好呼应了她在《十三邀》中对教育本质的讨论。"嵌入"可以理解为融入现有的教育体系和社会期望。它意味着学生要适应课程设置、考试制度,以及社会对学历和成绩的重视。这种嵌入某种程度上是必要的,它帮助个体理解和融入社会,获得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技能。然而,真正优质的教育应该同时培养学生"脱嵌"的能力。"脱嵌"是指能够跳出既定框架,独立思考,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不仅仅由学历或成绩定义。它鼓励学生发展多元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前述节目里提到的,“无用之用”,比如学会"玩"的能力,也是培养"脱嵌"能力的一种方式。如此,当学生从象牙塔走向社会步入职场,也可以从容进退。职场中的“嵌入”可能表现为追求升职加薪,适应公司文化;而"脱嵌"则是保持独立人格,发展工作之外的兴趣爱好,认识到个人价值不完全等同于职业成就。真正的教育应该帮助人们在“嵌入”和“脱嵌”之间找到平衡。它不应该将人推入一个单一的评判体系,而是应该培养人们在融入社会的同时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教育观念将帮助人们在面对社会压力时保持内心的自由。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是否可以设想,在未来的教育中,每个孩子都能被期待,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否可以期待,教育能够成为激发个体潜能、促进社会公平的力量?正如林小英在《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一书所说:“经济越落后的地方,教育越应该给人以希望。”教育的道路还很长。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样的声音,来提醒教育的本质——它应该是点亮人生的明灯,而非束缚梦想的枷锁。赶紧关注视频号@一刻talks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